《特種設備安全法》中的重點內容解讀
發布時間:2013-12-10 新聞來源:中國檢驗檢疫
如果說許可、監督檢查、行政執法、事故調查處理是安全監督管理工作中的一種行政措施,檢驗則是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中不可缺少、緊密結合的一種技術措施。
《特種設備安全法》規定,生產、經營、使用單位對國家規定實行檢驗的特種設備應當及時申報并接受檢驗;設計文件鑒定、型式試驗、監督檢驗、定期檢驗應當由核準的檢驗機構實施;檢驗收費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執行;檢驗機構及其檢驗人員不得利用檢驗工作故意刁難特種設備生產、經營、使用單位,否則受到處罰。
《特種設備安全法》按照我國目前的具體情況,以改革的精神,進一步明確了特種設備檢驗、檢測工作的性質、作用,并且規定了檢驗、檢測機構條件和核準及其檢驗、檢測人員的資格要求,為進一步優化法定檢驗和發揮社會第三方作用奠定了法律基礎。
這表明檢驗工作具有強制性和法定性。從事檢驗工作的機構應當作為一種法定機構,并且作為非營利性的公益性機構,其設立應當與其承擔的檢驗工作相適應,達到合理布局。
檢測機構作為第三方服務機構,受生產、經營、使用單位的委托,為其自行檢測、檢查等工作提供服務。這些工作按照市場需求進行調節,從事這些工作的檢測機構可以隨著市場的需求而發展,其服務要求按照安全技術規范的規定,根據生產、經營、使用單位的委托以合同形式約定,收費協商決定。
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機構所從事的檢驗、檢測工作,是技術性較強的一項工作。為了有利于檢驗、檢測機構的建設和發展,《特種設備安全法》規定檢驗、檢測機構需要具有一定水平的檢驗、檢測人員和與工作相適應的檢驗、檢測儀器和設備,需要建立一套制度,以確保工作質量,并且必須取得負責特種設備監督管理的部門的核準。
合理優化法定檢驗 發揮檢測社會力量
近幾年來,特種設備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和檢驗隊伍的力量并沒有隨之增加,人機不匹配的矛盾越來越大,保障特種設備安全的任務越來越重。工作量和責任追究成為目前特種設備安全工作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
要解決這些矛盾,可以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隨著設備的增加,不斷相應增加安全監察人員和檢驗人員,但這在目前的體制下是行不通的;另一種就是加大企業責任,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發揮社會力量。《特種設備安全法》以改革的精神,確定企業自行檢測的要求和法定檢驗的規定,為進一步優化法定檢驗和發揮檢測等第三方力量奠定了法律基礎。
負責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的部門應當對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機構的檢驗、檢測結果和鑒定結論進行監督抽查,但應當防止重復抽查。監督抽查結果應向社會公布。
檢驗、檢測機構工作要做到檢驗和檢測項目符合規定、位置明確、數據可靠、記錄具有可追溯、結論判定準確,做到不漏檢,不誤判,也不因其他人為因素隨意進行處理。
【打印】 【關閉】
分享到: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網 | MSN | 騰訊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