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與“聚”融合加速佛山城鎮化
發布時間:2013-09-02 新聞來源:南方日報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那又是什么力量在驅動著人的城鎮化?
就佛山來說,能在短短數十年聚集起數百萬的人口規模,主要的驅動力便是產業。制造業的巨大需求,吸引來自外地的打工者源源而來,推動著佛山制造走向世界。在流水車間成長起來的產業工人,實現了在城市的夢想,也支撐起這座“制造重鎮”的脊梁。
作為“中國四大鎮”之一,佛山制造的成名并非在當下。作為水路通達之地,佛山自古便是區域樞紐,據古籍記載:“諸寶貨南北互輸,以佛山為樞紐,商務益盛”,獨特的區位條件帶動了以手工業為主的制造業迅速發展,佛山冶鑄、紡織、制陶三大行業及其它眾多的手工業名滿天下。
俗話說“出處不如聚處”,佛山人更不會忘記商貿流通業曾帶給這座城市的榮耀。明清時期,佛山與京師(北京)、蘇州、漢口一道,并稱為“天下四大聚”。“聚”,即商品匯聚之所。作為當時的嶺南小鎮,佛山何以能和北京、蘇州、漢口這樣的大城市平起平坐?
“聚”之所以成為“聚”,靠的是發達的內河航運體系。以漢口為例,從湖北北部順漢水而下,河南和山西運來豆類、小麥、棉花和皮毛。順長江而下,從四川和西南運來鴉片、茶葉和油。佛山靠的也是內河航運——北江與西江。
但內河航運時代早已遠去。
清承明制,河運漕糧,但從道光年間開始,即試行漕糧海運,咸豐朝以后,海運更成為漕糧運輸的主要途徑。這種運輸方式的變化,對清代運河經濟區和沿海經濟區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河運漕糧,直接推動了運河沿岸城鎮的繁榮與商品經濟的發展。漕糧海運,則構成運河帶經濟區衰落的重要原因。
內河航運式微對商貿流通業的沖擊同樣發生在佛山。上世紀初,廣三鐵路和粵漢鐵路相繼建成通車,因水路而興的佛山,商貿流通業地位下降,“四大鎮”之名蓋過“四大聚”之名。內河—海運—陸路—空港,這是近現代以來交通運輸方式變遷的脈絡,商貿流通業的興盛與衰敗也與這一變遷一脈相承。尤其是在近三十多年來,佛山制造所爆發出的巨大能量,更是進一步掩蓋了“聚”的光芒。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佛山重生產而輕流通,這是交通運輸體系變遷下的不得已為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佛山重制造而輕創造,亦是內外部環境驅動的慣性使然;而在生產過剩的時代,在成本高企、利潤降低的市場環境下,傳統的制造業向創造創意、渠道掌控等“微笑曲線”的兩端擴張,已經是大勢所趨。
信息技術革命的到來,讓佛山看到了商貿流通業復興的曙光。在電子商務時代,無論是內河、海運,還是陸路、空港,似乎都沒有從前那么重要。與看得見的物流相比,看不見的信息流重要得多。與占據交通要塞相比,占據平臺、集聚信息重要得多。電子商務徹底打破了地理與交通對商貿物流業的局限。
而在發展以電商為代表的新興商貿渠道上,佛山又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是有著強大的實體經濟基礎,二是有著通達世界的品牌集群,三是有著靠近廣州乃至港澳的區位和人才優勢。也許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容桂等眾多佛山制造業重鎮嘗試將傳統制造與電商渠道嫁接,這將給佛山帶來在生產管理、物流管理乃至數據管理的全新變革。
如果說曾經的“中國四大鎮”是屬于制造層面的佛山榮光,那么“中國四大聚”則是屬于商貿層面的佛山榮耀。只不過,在工業化階段,渠道掌控力逐漸被生產制造力所超越。而如今,邁入新型城鎮化階段的佛山,內生的需求與市場的反應,都在呼喚著以生產制造為內涵的“鎮”,與以創新、渠道為內涵的“聚”加速融合。“鎮”與“聚”的融合,也必將為佛山的新型城鎮化注入更強大的力量。
【打印】 【關閉】
分享到: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網 | MSN | 騰訊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