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建元素已成“標配”
發布時間:2013-08-23 新聞來源:中國建設報
居住體驗是加分因素
究竟怎樣的樓盤才是真正的“綠色社區”?綠色建筑如何以通俗的形象展現在普通百姓面前已顯得尤為重要。
黃一兵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目前眾美集團正在開展入戶調查活動,計劃對200~300組客戶進行訪談,希望能統一房地產商與消費者對綠色建筑的理解。“我們要把專業的詞匯通俗化,讓消費者切實感受到綠色建筑并不是高端的代名詞,也不是高價的代名詞。”
與此同時,黃一兵表示,“我們不僅要按綠色三星標準規劃設計北京眾美城項目,取得綠色三星設計標識,還將繼續申請項目的綠色運營三星標識,為消費者提供健康的綠色居住體驗。”
“其實,綠色建筑的概念更應該作為人類的生活方式出現。”北京金茂府項目代表認為,使用“綠色建材”不代表成為“綠色建筑”,綠化效果更不是“綠色建筑”的判斷標準。
作為中國政府與新加坡政府的合作項目,此次獲獎的天津中新生態城獲得許多評審專家的好評,認為該項目引入了很多先進的規劃、設計和建設理念,具有高起點、高水平和高實施度等許多特點。
尤其是該項目規劃利用沿河鹽堿地建設新城,采用“生態片區—生態社區—生態細胞—地塊”的層級結構進行規劃控制,形成居住、工業、商務、產業混合的綜合性新城建設。交通體系則采用公共交通 慢行系統的綠色交通主導,層次清晰,軌道交通、機動車和人行和諧共生,符合當前綠色交通的理念。
銀億股份執行總裁方宇則在此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坦言,“銀億·東岸項目的消費者購房時,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居住需要,更重要的是獲得心理滿足感;購買的目的是為了提高生活質量,體驗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而科學、合理地滿足這部分消費群體的居住需求,也是開發企業所應該重視與努力的。”
因此,他們在“住宅建造中更加注重品質、景觀以及低碳節能環保。未來銀億也將抓住發展機遇,秉承‘關注客戶、關愛人生’的開發理念,不斷創新探索。”方宇說。
“強化綠色建筑的體驗感,不能僅僅關注在住宅上,最為公眾廣泛參與的城市公共建筑,在規劃設計時也應該考慮使用者的感受,一切應以滿足功能需求為主,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大體量、大空間、大造型。對玻璃幕墻的使用應持謹慎態度,對城市地標概念也要有全新的完整認識。一些體量雖小、但具有地域特色的綠色建筑同樣可以成為新的城市地標。”曹嘉明向記者表達了他的觀點。
曾經似乎很遙遠的綠色建筑,如今已深入到每個人的生活。
梳理“創新風暴·2013中國房地產創新典范頒獎典禮”上的獲獎項目,《中國建設報·中國住房》記者發現,幾乎每一個項目都程度不同地應用了各種綠色節能環保技術,更有6個項目集體榮獲“中國綠色生態建設創新典范”獎項,成為綠色建筑發展歷程上的代表性作品。
面對這種良好的發展勢頭,多年研究、設計綠色建筑的上海現代建筑設計集團副總裁曹嘉明倍感欣喜,他在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10多年前,只是建筑科技人員沖在綠色建筑研究前沿。如今,隨著規模化推廣,規劃與設計人員已成為主力軍,正和開發商一起共同推進發展。”
眾美房地產開發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黃一兵則告訴記者,“綠色建筑不僅僅是單純的技術標準,更應該是一個全面的健康概念,是一個系統的健康生活配套。”
“綠色建筑如同智能化建筑的發展一樣,綠色科技元素儼然成為房地產開發的必要條件,將逐漸從項目賣點平穩過渡為項目的標準配置。”北京節能服務中心總工程師史勇對綠色建筑的未來發展趨勢做出這樣的判斷。
技術適應性為設計根本
今年以來,霧霾、高溫、洪澇災害等極端氣候仿佛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常客”,城市中的熱島效應也成為困擾城市管理者的社會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綠色建筑應該如何發展,怎樣做到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是項目開發過程中需要首先考慮的因素。
北京鴻坤偉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侯守超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強調,他們在開發北京鴻坤·林語墅項目時特別研究了頻發的霧霾問題,決定重點刮起“兩股新風”。
“這兩股新風,一是健康宜居風,二是科技智慧風。”侯守超表示,“林語墅項目將創新點落在‘恒溫、恒濕、恒氧、恒潔’上,倡導健康舒適系統,力求打造北京首個能夠實現PM2.5實時監控、控制室內PM2.5在每立方米10微克以下的項目。”
侯守超同時笑稱,“現在政府都在推廣智慧城市,那我們就利用有限的資源從智慧社區開始做起。”于是,在林語墅項目規劃設計中,他們對健康、宜居之外的配套、養老及交通等因素進行了統籌考慮,將智慧醫療、智能家居和智慧商業等理念融入其中。
另據記者了解,該項目的很多購房者看中的正是林語墅的智慧醫療理念。“我們無法做到讓業主的疾病痊愈,但我們希望通過日常的實時監控和專業的急救團隊,保證業主的身體健康。救急就是救命。”侯守超如是說。
地處黑龍江省的雞西·賽洛城項目同樣結合地塊所處的城市區域地段和周邊環境特質,采用綜合性的規劃設計和開發手段來實現綠色建筑目標。
“我們結合項目的地域特點,采用了適宜的地域性較強的綠色環保規劃設計理念和方法。比如‘自然空調、植土降溫、遮陽降溫和綠化與氣候’的結合,盡管看似土氣,但如果研究到位,運用合理,‘土’辦法往往是更加生態環保的做法。其他如雨水收集回用、自然通風、節能門窗及屋面反射隔熱技術等的運用,也都是比較樸素而實用的做法。”恒祥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斌介紹了他們的做法。
“做綠色建筑首先要做好適應化設計,充分利用地域氣候特點做到位,營造出好的區域環境。目前的土地價值固然是寸土寸金,但是通過良好的規劃和布局,仍然可以很好地解決城市熱島效應問題。”曹嘉明特別強調,綠色建筑無論建在何處,都要重視優先選擇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被動式技術,從源頭降低綠色建筑的開發成本。
【打印】 【關閉】
分享到: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網 | MSN | 騰訊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