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巨大成本關鍵在于分擔機制設計
發布時間:2013-08-12 新聞來源:一覽設計英才網
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道,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博士馬光遠為您評說:城鎮化成本巨大,分擔機制設計是關鍵。
馬光遠:昨天社科院發布的城市藍皮書里面談到中國城鎮化的城鎮問題,根據藍皮書的說法在2030年以前我國估計有接近4億的農民要進入城里,變成城鎮的市民。根據社科院的計算,農民市民化的人均成本是13.1萬元,我國城鎮化需要的公共成本差不多是50余萬億元,這個成本本身包括住房、養老、醫療、教育等社會福利方面政府的支出。就這個而言城鎮化真的是一項高成本的改革,農民變成市民在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方面的確是需要很大的投入,所以能不能有一個很好的融資模式解決農民市民化的城鎮負擔問題,這可能成為我們城鎮化成敗的一個關鍵。
對于農民市民化的成本結算問題,究竟是哪些計算?如果我們把農民市民化本身僅僅看成需要政府投入的一項工作的話,很顯然得不出一個正確的結論。比如說我們現在看到50萬億這個數字的時候,對很多地方政府來講都是非常嚇人的,有點讓人望而卻步的感覺,但是城鎮化的賬恐怕沒有這么簡單,李克強總理一直強調城鎮化是最大的內需,這是一筆從產出角度來講的賬,也就是說從城鎮化對中國經濟未來的巨大貢獻來看的話,城鎮化無論是在提高需求方面,還是在未來整個城市建設的投資需求方面,這個數字都是非常龐大的。
比如說有研究表明城鎮化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可以替代出口10萬億,而且從未來的整個城市建設來講,未來五年整個消費需求、投資需求的力量都是很龐大的,有人說到2016年的時候消費的需求規模可以提高到30萬億,投資的需求規模有40萬億,所以這樣的效應本身對于中國經濟的結構調整無論是轉型來講還是從整個產出來講都是非常龐大的,所以我們不能把城鎮化的問題簡單的看成一個成本問題,看成一個支出問題,甚至是一個負擔問題。
當然從支出的角度來講,城鎮化的成本也不是完全由政府來承擔的,無論是住房、醫療、養老還是教育等公共福利,一方面來講政府要投入一部分,以彌補這么多年對農民的欠帳,另一方面各個地方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已經形成了一個共擔的機制,政府掏一部分,企業掏一部分,同時市民自己掏一部分,而且我們現在還看到在醫療、教育、住房等領域在政府投入沒有到位的情況下,農民工自身已經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投入,也就是說他們現在跟市民最大的區別就是一個戶籍問題,一旦給他們戶籍,他們不會對地方的公共福利造成很大的壓力或者負擔,因為孩子已經在這個地方上學,他們已經在交納養老金等等,所以這個賬本身一方面我們要算的時候,一定要算的合適一點,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到一個共擔的機制,如果只算成政府一家來負擔的話,這個數字就比較夸張,除了可以吸引眼球以外,我覺得沒有太大的意義。
炒作城鎮化的高成本,不僅無意,更會因為這種簡單化的思維導致一些地方可能人為延緩在戶籍、養老、教育等等方面加快改革的步伐。中國的城鎮化需要設計精巧而合理的融資模式,這是城鎮化成敗的關鍵。如果設計精巧,城鎮化不僅不會給地方政府造成很大的壓力,而且可能成為未來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帶動整個地區經濟轉型、社會轉型最賺錢的一筆生意。
【打印】 【關閉】
分享到: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網 | MSN | 騰訊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