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歷史建筑 明晰產權是第一步
發布時間:2013-11-19 新聞來源:中國新聞網
近期,民國第一任總理唐紹儀出生地珠海市唐家村的區一級不可移文保單位、唐紹儀的家族祠堂—巨川唐公祠產權出現了糾紛。它是公產房,但唐紹儀的孫子唐景曇認為祠堂的原主人是唐紹儀,應由唐紹儀的后人所擁有,他們對政府出租祠堂的行為表示不滿,由此引發人們對于歷史建筑產權、保護及開發的關注。
這個案例非常典型地反映出國內不少地方對于歷史建筑保護的種種困境,其中之一、也是最大的困境就是產權不明。出現這種情況當然跟1949年的中國社會巨變直接相關,建國后不少歷史建筑收歸國家所有,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權利意識的復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爭取祖輩留下來的財產,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紛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落實僑房政策,相當一部分僑房清退給了原來的業主,就是這種紛爭的反映,也解決了一些歷史遺留問題。但據說祠堂不屬于僑房之列,其產權并未歸還給私人,于是才有了唐紹儀后人向政府房產部門爭取巨川唐公祠產權的事發生。
雙方都各有理據,而且雙方的理據都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一些法律條文,房產部門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的規定,“依法征收該祠堂,由政府房管部門依法使用管理”。唐氏后人則根據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內地字(53)文件《關于國家建設使用寺、廟等房地產的處理意見》第四點:“祠堂關系中國數千年人情風習,而且與老百姓祖宗有血肉關聯,應以不征用為原則,并按照不同情況分別處理,屬于一家、數家或一族的祖先祠堂,是人民私有財產,不能隨便征用。遇到國家建設需要非征用不可的時候,必先征得所有者的同意,并應按一般私有房地產處理,給以相當代價。”唐氏后人因此認為“祠堂應該按私有房產處理”,并表示將繼續申訴。
中國這幾十年滄海桑田,劇變前所未有,“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不僅在延續,而且似乎越來越深入了,令人不禁想起尼采那句“上帝已死,我們必須重新評判一切”的名言。在這種情況下,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條文是否還能成為依據,我認為是大有疑問的,否則真是要亂套了。
具體到巨川唐公祠的產權究竟應該誰屬呢?我認為像這類有明確的產權人的歷史建筑,應該歸還給產權人。只有那些產權人不明確,或者明確但聯系不到,或者產權人放棄產權的歷史建筑,才應該歸國有。
現在爭取巨川唐公祠產權的是唐紹儀的孫媳婦沈曉斌及孫子唐景曇,而其他一些唐氏后人居然放棄產權,認為祠堂的產權牽涉唐家幾百位后代,唐景曇只占幾百分之一,不能由唐景曇夫婦自己說要“搶”就“搶”過來,“它已經是公家的了,就應該由政府管理。”“我支持產權歸政府,由政府管理。維護這個祠堂需要很多錢,唐族誰有能力出錢,誰有能力管?政府把它出租也好,怎么都好,我都支持。”這些意見其實更多的是對現狀的一種默認和接受,既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規避意識,也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考量,相信如果產權真的判歸唐景曇夫婦,這些人絕不會無動于衷的。
其實從法理上來說,這些唐氏后人對巨川唐公祠產權的放棄完全不影響唐景曇夫婦的合法爭取,前者有權放棄,后者有權爭取,而且前者的放棄并不構成后者合法擁有唐公祠產權的任何阻礙。
【打印】 【關閉】
分享到: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網 | MSN | 騰訊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