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綜合體或催生“城市綜合癥”
發布時間:2013-09-16 新聞來源:工人日報
近日,接連誕生的地王使得人們更強烈地嗅到“泡沫”的氣息。
比如,王石在微博上提醒人們“要小心了”,因為素有投資超人之稱的李嘉誠正在“撤資”。有媒體還注意到,李嘉誠家族約半數公司資產已轉移至歐洲。
不過,更多的投資商仍然沉醉在以城市綜合體為主要形態的開發盛宴中。本次摘得全國總價地王的上海市中心“最好的黃金寶地”,毫無疑問是一塊城市綜合體用地,這塊總價217.71億元的標王地塊,被限制了開工與竣工時間。
更多的分析人士注意到,城市綜合體這種被奉為新城市主義經典的開發模式,不但延續著在一二線城市迅速擴張的勢頭,且向三四線城市、甚至縣城和中心鎮加速蔓延。業內估計,未來3年,這種被叫做“城中城”的龐然大物,數量將以50%到100%的增速上升。
似乎很少有人記得,位于廣東東莞的華南Mall,目前還頂著“最大鬼城”的帽子——資料顯示,2003年開盤的華南Mall空置的商業面積仍然接近17萬平方米,而廣州目前最大的單體購物中心天河城的總營業面積才11萬平方米。
但作為撬動區域樓市的“賣點”,城市綜合體正成為地方政府“賣地撈金”的新方向。
雖然溫州是房價深度調整的城市之一,但根據《溫州市城市商業網點規劃(2010-2020)》,這里將有20個城市綜合體將要建成,屆時,個別區域不到兩公里就將有兩個城市綜合體。
不過,中國房地產協會副秘書長何琦表示,一個區域中有多個城市綜合體,意味著“同質性的綜合體或會引起惡性競爭,甚至最終兩敗俱傷”。而據報道,在一些大城市的繁華地區,由于多家國際零售巨頭重復開店,已導致交通堵塞、環境污染和擾民等問題。
業內憂慮:扎堆涌現的城市綜合體將加劇商業地產比例失控的趨勢——比如,成都在建和立項的城市綜合體近六成扎堆天府新城。四川省商業地產聯盟秘書長冉立春表示,到2015年,成都城市綜合體總面積將達到2757萬平方米,比目前的商業體量再翻1.5倍,其與住宅的比值,將遠超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
一般認為,城市綜合體是“攤大餅”式城市擴張模式的終結者,但一些地方政府和開發商則有另外的期待——有不少地方政府固執地相信,城市經濟發展之間的競爭要靠城市綜合體來決勝負。
二、三線城市對綜合體的熱情膨脹,已成為當前中國的“特異現象”。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5年這5年時間,20個重點城市新增城市綜合體總量將超過1.6億平方米,而其中約55%的增量集中在中西部城市的新城。
值得關注的動向則是:“先有市、后有城”這一城市文明演進的基本路徑目前正好在一些地方反其道而行之。
有業內人士描述,新城區的開發建設應該是先有人住,再有產業,再有寫字樓,再有商業這樣一個順序,然而政府往往會反過來想,即先出綜合體、先出商業——“地標偏好”使得一些地方的“超級神盤”不斷顛覆人們的想象力。
“在貴陽,你開發的樓盤如果沒超過100萬平方米,你都不好意思說出口。”貴陽一位房地產業內人士向媒體描述。目前貴陽正在銷售的100萬平方米以上的超級大盤有13個,而總體量高達1830萬平方米的花果園項目,規劃常住人口35萬,足以抵得上貴陽市修文縣人口的總和。
面對這個容積率超高的“神盤”,著名財經評論人吳其倫表示:“把一個縣的人搞在5000畝這樣一個大盤里。沒有產業支撐,來了以后就是一座空城呀。”
“貴陽模式”或是西部城市推進城鎮化的一個縮影,它的隱憂在于是否會出現樓市供需失衡。今年8月,記者在這里遇到的有趣情況正是:很多人都在感嘆“有價無市”——人們不得不以原價拋售5年前買入的房產。
作為一場行走在“幸與不幸之間”的造城運動,城市綜合體熱潮是否會催生出新的“城市綜合癥”也是人們所特別擔憂的。比如,“城市綜合體會是現有城市生態的終結者嗎?”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博士周榕注意到,目前的所謂城市綜合體幾乎都是富人區,而且將城市原有的生態鏈完全割裂。
【打印】 【關閉】
分享到: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網 | MSN | 騰訊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