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測繪員巾幗不讓須眉的感人事跡
發(fā)布時間:2013-12-06 新聞來源:一覽測繪英才網
三腳架架在油菜花海中的震后新北川、標尺插在朝日噴薄的泰山之巔、無人機飛過泰山西麓的火場濃煙……這里將要講述的是巾幗不讓須眉的女測繪員的感人事跡---山東省國土測繪院第一測繪院院長楊艷萍。
2004年7月,48歲的楊艷萍遭遇了人生拐點。她毫無準備地被山東省國土測繪院院長董同玉叫去,命她出任該院下屬的第一測繪院院長。
一院的情況,在此之前楊艷萍有所耳聞。200多號山東大漢,卻沒多少測繪任務,財政差額撥款,工資發(fā)不全,職工內退的內退、跳槽的跳槽。屋漏偏逢連夜雨,正趕上2002年濟南市經十東路拓寬,一院的生產辦公基地被無償拆除,偌大一個單位連辦公場所都是租借的。
懷著趕鴨子上架的悲壯心情,楊艷萍抱著一只紙箱只身赴任。她走在樓道里,窗外的集貿市場上,不知誰家的收音機傳來豫劇《楊門女將》那意味深長的拖音:“穆桂英,53歲又出征!……”她心中一震,18歲背著父母報名下鄉(xiāng)、19歲招工在女子測繪隊,當年測天繪地的豪情又涌上心頭:“我才48歲,是近30年的老黨員!組織交給我的任務,我頭拱地也得干好!”
來到一院,楊艷萍一頭扎進了外業(yè)隊伍。兩個月下來,她跑遍了全院所有的外業(yè)工地,摸清了一院萎靡不振的原因:項目不多、隊伍渙散。拉出目標清單,楊艷萍帶著兩名副手一個縣一個縣地跑業(yè)務,有的三遍五遍地跑。常隨楊艷萍跑外的副院長毛繼軍算了一下,那幾年,他們一年200來天在外頭,年行程5萬公里。
楊艷萍干事兒不要命。有一次要賬,甲方揶揄她說,一杯白酒10萬塊,喝多少給多少。她把心一橫,一杯接一杯地喝起來。嚇得對方連忙奪過酒杯,結清了所有欠款。
轉過年,楊艷萍便向隊伍渙散的根子——大鍋飯的分配制度開了刀。她和所有的分院、科室簽了經濟責任狀,多勞多得,獎優(yōu)罰劣。
人員編制有限,楊艷萍改革進人制度,聘用一批勞務派遣工和臨時工,很快使一線隊員充實到190多名;設備老化,她不等不靠,自籌資金更新儀器,升級工程測繪必用軟件;年輕人能干,她放手讓他們帶隊伍。一院很快兵強馬壯起來。
2010年,一院的測繪業(yè)務收入由2003年底的不足600萬元發(fā)展到4400萬元,人均收入由3萬元增至8萬元,技術和裝備水平居于全國基礎測繪外業(yè)一流。他們測繪的1:10000地形圖如今已覆蓋全省,被27個省直部門用于規(guī)劃建設、資源調查、社會管理等大小事務。
楊艷萍說,于公于私,她沒有背著人的事兒。自打她來了,一院提拔干部全部競聘上崗;測量工程師、測繪工程師、測繪助工等職稱評定一律按標準打分公示;每個部門都設了群眾監(jiān)督員參與決策,院班子7位成員的每月話費和6部公務用車的里程、油耗等全部公之于眾。
楊艷萍年輕時干過3年測繪外業(yè),風餐露宿的苦她知道。當了院長,她沒多久就給外業(yè)隊伍配了洗衣機。每次去看望外業(yè)隊員,她都買上排骨、青菜,親自下廚給大家炒菜、做湯,一家人吃頓家常飯,嘮嘮心里話。
遇有重大任務,只要有職工加班,楊艷萍絕不休息。2006年泰山高程測量,她背著燒餅黃瓜陪隊員上山。2009年初,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建庫,職工挑燈夜戰(zhàn),她一直在辦公室陪著。半夜,她在走廊里用小電鍋給大家煮方便面和荷包蛋,每人一份。
春風秋雨,夏雷冬雪,楊艷萍的第一反應不是想起美麗的詩句,而是外業(yè)隊員的安危。隊員們援川援疆搞測繪,臨行前,她事無巨細地為隊員打點行裝;隊員們到達目的地,她一天一個電話詢問。“我就是一根筋,有出遠門的放心不下,沒出遠門的心里惦記。只有過年,整個單位不出人,不動車了,才松口氣。”她自嘲地說。
談到做測繪工作的總結,楊艷萍表示,干測繪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都是沙子一般的小事。
【打印】 【關閉】
分享到: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網 | MSN | 騰訊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