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產業化住宅步履蹣跚進中國
發布時間:2013-09-06 新聞來源:一覽鋼構英才網
北美2×4木結構和輕鋼龍骨結構作為產業化住宅進入中國市場已經多年,從20世紀90年代天津太平洋村到北京世紀宅展示基地,一步步走來有成功也有教訓。先讓我們看看北京的兩個實例,再來看看歐洲產業化住宅領跑者作品。
北京昌平一個已建成項目的原方案是1999年美國加州獲獎的項目,國內的開發商要求原汁原味地照搬建筑風格,戶型設計。唯一的改動就是用我們傳統的磚混凝土結構替代原型的木結構。由于北美木結構基于樓板托梁的結構形式,一、二層平面可以靈活布置,每層的臥室,衛生間等不需要上下對齊的墻體。水、電、空調管道都可以在托梁之間穿過,充分利用了結構空間。并且可以用纖細的2×4木結構做成木桁架,建成豐富變化的屋頂造型。
但國內結構設計師唯一熟練的手段就是磚混凝土結構。就像大鍘刀本用來鍘草的,削蘋果就需要水果刀。而國內設計師在不能充分理解北美木結構的情況下,提出一系列木結構不適宜中國的推論,結果只能用大鍘刀來削蘋果皮。
設計院把這一個題目當成一個攻關難題來做。大空間剪力墻體系替代2×4木結構龍骨墻體,大量采用鋼筋混凝土的異型板、折板。將墻體做成鋼筋混凝土的深梁墻體,甚至結構計算出需要280毫米的混凝土樓板厚度。為了設備管道,屋頂要采用雙層混凝土板或屋頂地壟墻。國內設計師基于不理解北美的住宅木結構體系而為此付出代價。看不懂的國外東西,可能就是有益的好東西。今天看來四年前這些結構師所做出的攻關卻近乎可笑了,因為北美木結構以超低的價格大量進入市場,防火、蟲蚊問題不過都是人們腦子里殘存的意想,就像是第一次使用高壓鍋的恐懼,而今天高壓鍋早已成為廚房必用的廚具。
空調、水電管線的設計施工也是如此。“國內暖通工程師在設計過程中花費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是與土建的梁板柱打交道,解決管網水管的走向”。也許開發商是出于造價、維修的考慮,全部照搬美國方案而唯一用磚、鋼筋混凝土結構替代木結構,但正是這一核心結構的改變,使得一個原來輕松、舒適、穿梭自由、用料節省的木結構體系變成一個笨拙、外秀內繁的絞盡腦汁的設計作品,設計師做這么一個200平方米的別墅設計,不亞于2萬平方米的設計耗時,設計階段就如此吃勁,施工中也可想而知。
如果說這項目是外洋內混的模仿,全面克隆美國加州獲獎的住宅項目而放棄核心技術,那么與其鄰近的另一個獨立住宅項目則更能看到國內引進歐美產業化住宅左搖右擺的精彩縮影。首期17棟樣板間為加拿大全套木結構體系,可謂是一步到位,成為北京的范例。二期銷售的58棟全為磚混結構體系,只是模仿樣板間戶型和外立面可謂是貍貓換太子。三期138棟是采用磚混外墻和木結構的屋頂,像是哆哆嗦嗦的又向前邁進了半步。從中可以體會建筑商開發階段的興奮,一期遭遇到市場價格、銷售反饋后的沮喪,二期施工階段,豐富屋頂要求所帶來設計、施工的困難,三期保留磚混墻體,而采用木屋頂的混合結構,而與國家禁用粘土磚的政策離去相遠建更多的138棟。磚混結構的墻體既起圍護作用,又起到保溫的功能。有些地區,為了保溫的效果,不得不將24墻加大到37或49墻。就像窮的時候,只能光著膀子穿一件破棉襖還到處露涼風。今天人們一定是里面有棉毛衫,羊絨衫、西服、風衣。集成住宅的墻體也是如此,從里到外一般是這樣組合的,石膏板、防潮膜、保溫棉、結構板、單向呼吸紙、XPS聚苯板、外扣板。每一層都有它的功能,相互組合把保溫、防潮、防結露、防水、美觀等功能達到最佳。扔掉這么好的外衣,而撿回過去的破棉襖穿上,看來中國住宅產業化還要走很長遠的路才能到小康。
在奧地利維也納的市郊,是歐洲最大的集成住宅展示場,50多家集成住宅商建造了150多棟集成住宅,集中展現各自的設計風格、戶型、最新住房技術,以及建筑產品。創造這個場地的地產商也因此得到豐厚的回報。當今的歐洲已是集成住宅制造商群雄爭霸的時代,正是由于產業化住宅的模式,使得大大小小的住宅制造商可以脫穎而出,房地產開發商已演變為地產商和房屋制造商,在各自擴展的領域中贏得利潤,創新產品,回報社會。麋鹿國際正是歐洲這一領域的領跑者。
【打印】 【關閉】
分享到: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網 | MSN | 騰訊微博 |